全部 新闻 图书 视频 报纸 期刊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集
首页>通知公告>新闻动态>  萍乡打锡:千年技艺 传古今

萍乡打锡:千年技艺 传古今

日期:2016.11.01来源:暂无 点击数:21

萍乡打锡:千年技艺 传古今


萍乡文明网   http://px.wenming.cn   发布时间:    2016-11-01             [字体:  

 

  “叮当、叮当……”莲花县路口镇街头村村口,马路边一间两层的老式民房里,不时传出敲打金属器具的声音。


  今年56岁的莲花打锡传承人刘水强光着膀子,正坐在厅堂里一张半旧的矮凳上敲打着。他背后的橱柜上摆满了成套锡制酒壶、茶壶、杯子、烛台等等,琳琅满目的锡制品造型生动、别具韵味,透着一种淳朴的气息。


  在他的坐凳旁,摆放着模板、羊角钉、焊盘、包锤、工字钉、锉子、车架等打锡工具,刘水强13岁就跟随家中长辈学艺,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打锡生涯。那一个个磨厚的老茧,一把把磨平的锉刀都是他在打锡这条路上坚持下来的最好见证。


  莲花打锡历史悠久、影响深远。相传唐朝时,打锡手艺就在路口镇街头村开始流传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据刘水强介绍,因为有“盛水水清甜、温酒酒甘醇、贮茶色不变、插花花长久”的特性,锡器在民间广泛应用,老百姓家的酒壶、茶壶、锅碗瓢勺等很多都是锡制品,祭祀节日、婚嫁喜事更是少不了它。


  莲花打锡工艺讲究,工序繁杂。“打一件锡器,要经过熔锡、出料、画墨、开剪、归圆、焊缝、锉刮、抛光等十余道工序。”刘水强放下手中已经打好的烛台,开始准备打制一只锡壶。


  “打锡打锡,关键在打 ,敲敲打打,全是手上功夫。”据他介绍,不同于浙江永康锡雕和山东莱芜锡雕的机械化制作,莲花打锡靠的是一双手、一把锤。


  谈话间,刘水强将几块旧锡器丢进炉上的小锅中熔成锡水,只见他将锡水倒进已经摆好的模子里,再把压着模子的石板拿开,一块纯净平整的锡片就“出料”了。


  “之后便是画墨、开剪:用小刀在锡片上画好不同形状的模子,剪下并将它们归圆,使之成为锡壶的组成部分。”刘水强边解说边埋头开剪起来。


  “接下来的焊接是最难的,必须掌握好烙铁的温度和焊接的力度。”只听“滋”的一声,青烟冒起,发红的烙铁已经将锡水蘸起并放在接缝处,轻轻推抹,等到冷却下来,锡片已经牢固地粘接在了一起。这样几个动作,在旁人看来轻松无比,但豆大的汗珠已经出现在刘水强的额头上。


  看着焊接好了的锡壶,刘水强明显松了一口气,“接着,就是反复敲打了。”他拿起锤子,专注地敲打起来。“叮当、叮当”的敲打声有节奏地响着。


  十几分钟之后,壶身已匀称平整。只见刘水强用锉子磨掉色泽暗沉的锡壶表面,将锡壶定型在了抛光车架上。慢慢的,抛光车上旋转的锡壶,在刘水强的手中变得光滑起来。


  “抛光结束之后,用纱布一擦就完成了。”刘水强用纱布仔细擦拭锡壶,嘴角的微笑充满了自豪。不一会儿,一只造型淳朴、光泽清亮的锡壶就落落大方地呈现了出来。


  “莲花打锡看似不难,其实每一环节都不能塌,有时为了让锡器更精美,我们会在上面刻花饰图案和文字,在嘴、把手等部位镶些饰件,这就更考验技艺了。”据刘水强介绍,由于打锡成本高、耗时长,需要耐性,年轻一辈不愿意学,莲花打锡已经逐渐走向没落。


  “小时候,走在大街小巷,经常能遇到肩挑担、手敲锣的打锡匠,走村串户不停地吆喝揽活。但现在打锡匠都没几个了,更不可能有以前的辉煌。”刘水强无限感慨。对他来说,打锡如今不仅是谋生的手段,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。刘水强说,他教的几个徒弟中,现在只有他侄子刘雄锋坚持了下来。


  为了将莲花打锡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传承下去,刘雄锋四处奔走,展示造型各异的锡器。2014年莲花打锡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更是给了叔侄俩信心。这几年,刘雄锋先后走上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、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培训班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等多个平台,学习传承推广传统民间手艺的方法,把莲花打锡悠久的历史、精湛的技艺,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,使莲花打锡名声远扬。


  所有平凡的坚守,都值得尊敬。


  所有默默的付出,都值得赞扬。(江西日报 周合全 卢晓勤)

 


3 0

Copyright 2017    备案号:    访问量: 36688人次

Rss订阅